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读《学会提问》有感

乔克
2022-06-10 / 0 评论 / 0 点赞 / 1,463 阅读 / 3,244 字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2-06-10,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部分素材来自网络,若不小心影响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 广告

《学会提问》是美国作家尼尔·布朗的作品。这本书很有意思,读起来会让你恍然大悟,原来一件事情可以有那么多的解读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一个问题,会让问题变得明朗,也会更加理解提问者的真正意图。

书名叫《学会提问》,但是全书并不是教人如何提出好问题,而且教人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理解一个人的观点或者论述,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去提出一些问题避免被一些事件所蒙蔽、欺骗。

如果读过《思考,快与慢》的人应该了解过,这本书中将人的大脑运作方式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称为快思考,也就是快速、不费脑思维方式,比如看到一个人,你脑海中不自觉的就给他贴上”帅、丑,高,矮,胖,瘦“等标签。”系统2“称为慢思考,需要仔细思考、甚至深思熟虑才能得到答案,比如837*4543的答案是多少,看到这个问题,在第一时间并不能得到答案,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运算才能得到答案。

在《学会提问》中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其实就是叫我们要善用”系统2“,看到一个问题或者事件的时候要仔细思考甚至深思熟虑,不要被表面的现象给迷惑。

整本书可以分为三部分:

  • 善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好问题
  • 如何理解一个观点或论述
  • 如何避免被误导

图片.png

善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好问题

为什么要使用批判性思维?

一个有独立主见、独立意识的人在听到别人和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就接收这个观点,而是会抽丝剥茧寻找问题背后的真谛.

通往寻找真谛的路上就需要我们使用批判性思维。

  • 有一套互相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 恰如其分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能力
  • 积极主动的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

在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时候,要记住以下几点:

  • 要先问问自己这件事和自己有没有关系,不要为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浪费时间。
  •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要问自己”我有没有可能是错误的呢?“不要对价值观不同的人一棍子打死。
  • 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都有自主性,要拥有淘金式的思维。要学会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收。
  • 如果需要深入了解某个观点,就要抱着虚心、谦虚的态度和对方对话下去,而不是蛮横、强势等带有攻击性的追问
  • 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左右,不要被”系统1“所误导。我们需要压制情绪,理性思考。

比如在生活中,某个人之前做了一件事让大家讨厌,这次再出现这种事,人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到是他做的。但是有没有可能是另外的人做的呢?这种被”系统1“主导的思维很可能会将一个洗心革面的人蒙受冤屈。

但是要做到随时带着”批判性思维“是很难的,需要刻意、长期练习才行。

如何理解一个观点或论述

如果想到理解一个人的观点或者论述,就需要我们不断的追问下去:

  • 是什么?:这个观点或者结论是什么?
  • 凭什么?:得出这个观点或者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 为什么?:为什么这些理由会得出这些观点或者结论?

图片.png

观点或结论是什么

要找准观点或者结论是什么,首先要区分论点的性质。

论点的性质分为两种:

  • 描述性论点:通过描述事件的过去、将来的存在方式
  • 规定性论点:通过规定事件应该是什么样子

区分论点有助于理清思路,找到结论。

作者或者演讲者希望你相信的就是它的结论,比如一篇文章、一个报道,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人相信他们在里面提出的结论。而我们也只有在知道结论后才能进行客观的评论。

如果连”是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能去评价一个所以然来。

凭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或者结论

一个完整的轮转有明显的两部分组成:

  • 结论
  • 支持结论的理由

在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教我们写作文采用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总分总分总分总三类。其主要也是要我们写明结论和为什么有这个结论。

只有找到支撑的理由,才能判断一个结论的价值。

如果找理由呢?

  • 对论证持有怀疑态度,带着怀疑、带着思考去找理由
  • 不要被结论牵着鼻子走,抛弃结论,专注理由
  • 要注意论证中误导性的词语

比如我们常听的广告词:xx感冒药,一粒就见效。

这个”见效“是什么意思?是缓解还是彻底解决?这里的意思就模拟两可,误导听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或者结论

一个论证表面可见的部分可能穿着最华丽的外衣。

而当你听完了完整的论证过程,了解了论题,结论,理由,与关键词。并且知道关键词的意思。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我们需要再深一步,看清楚作者没有说出来,或者不想让你看到的部分。只有理解了这个部分,理由和结论的逻辑才能自洽。

藏在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一种假设。

假设就是一个看法; 通常没有说出来,而作者认为理所应当,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假设分为两种:

  • 价值观假设
  • 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假设表达了作者希望变成什么样子。它更多的是一种场景下的比较,是一种场景化的价值观倾向。

价值观人人都有,个人有个人的价值观,公司有公司的价值观,地区有地区的价值观,国家有国家的价值观。

在不同的场景,面对不同的选择,一个人的价值也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辨别。

  • 作者或者表述人的背景是什么
  • 可能发生的结果,受益方是谁?
  • 寻找类似的辩论,查找同类的价值观假设
  • 采取相反的立场,看看反对的人关心的是什么

但是别忘了,你找到价值观假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判断推理的过程和价值。价值取向也有一定的原因,作为理性思考的人也好考虑到。

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是作者或者演说者对世界的认知,是他认为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

和价值观假设相比,价值观假设是理想,描述性假设是现实。

在寻找描述性假设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的鸿沟,也就是怎么能从这些理由中得到结论。
  • 寻找没有说出来的那些支撑理由的想法。
  • 将自己变成作者,再变成反对者,去感受。
  • 认识到有其他理由,可以代替作者补充理由,来获取结论的好处。

但是我们在寻找的时候,要记得,找到有争议而缺失的假设,而不是那些无意义的。

至此,我们就完整了解了一个论证的过程。以及如何理解他们。

具体就是: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关键词意思不明确
  4. 是什么价值观或者描述性假设

可是,这些理由,可靠么?什么样的理由才可靠, 如何才能避免被误导呢?

如何避免被误导

误导往往是由”系统1“告诉我们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 小心那些习以为常的谬误
  • 深入理解证据的有效性

小心那些习以为常的谬误

批判性聆听和主要目标就是判定这些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的大小。

首先,我们就要当心推理中的谬误。就是那些尝试欺骗你的逻辑。

常见的有一下三种:

  • 结论提供的推理需要你无法接受的假设。
  • 用与结论无关的信息来分散你的注意力
  • 提供的证据需要结论成立为前提

深入理解证据的有效性

作者或者演讲者为了让大家相信他的观点,通常会列举很多证据,比如某个专家的结论,谋篇报道。但是这些结论真的有效么?

人们偏向于相信自己亲眼看见的事物。但是我们看到的记得的,都是我们想我们看见的想听见的。很难完全公正与没有偏好。要想个人观察稍微正规,那就需要观察的时间很近,而且是几个人对观察事件没有期望和偏好。

对于专家的结论,也要看专家的背景。

有些专家就是满嘴乱炮,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他自己的话。

如何深入理解证据的有效性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 警惕证据替代的可能性
  • 警惕数据的欺骗性
  • 警惕那些隐藏的信息

警惕证据替代的可能性

找出更多可支持结论的可替代的理由,就更能验证作者之前的证据是否有效。

警惕数据的欺骗性

数据是可以骗人的。比如经常会看到某个部门发布一个地区工资的水平,每当发出来后,都会听到:我拖了某地的后腿。

其实这些数据是有欺骗性的,这些数据是平均数还是中位数还是众数?很多时候这些部门发布的都是平均数,而大多数人都是被平均的。

警惕那些隐藏的信息

记住,你遇到的每一个信息都有一个目的

而有些信息为了对自己的结论更为有利,会隐藏掉一部分信息。而这部分信息就是对你推理结论最为重要的那部分信息。

一切都是为了目标为了利益。找一找可能存在的负面效果以及谁会获益,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那些没有说完的理由。

或是因为不需要解释,也可能是因为就是刻意想要骗我们。

最后

这本书使用”批判性思维“贯穿全文,教我们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理解论证,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维“去提出好问题。

作为一个富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应该思考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价值观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建议大家读读这本书,很有意义。

0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