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等于几?
你可能毫不犹豫的说出答案:2。
但是为什么 1+1 等于 2?1+1 能不能不等于 2?
记得赵本山在春晚的《卖车了》作品中问范伟:1+1 在什么情况下等于 3,范伟答:在算错的情况下等于 3。
范伟回答的有问题吗?
从单纯的数字计算来说,1+1 就是等于 2,但是换到其他场景呢?比如 1 公斤 +1 斤是不是等于 3 斤?
但是我们的记忆中不会出现公斤 +1 斤等于 3 斤的答案,甚至会在心里骂一句:只有 SB 才这么想。
这其实就是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说的快思考
。
所谓的快思考
,就是无意识且快速,不需要动用脑子,它是一种直觉思维
,它会根据感觉、记忆、习惯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给出答案。比如某个人问你今天吃饭了吗,你能快速地给别人回复”吃了“或者”没吃“。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使用快思考
,比如:
- 判断两件物品的远或者近
- 什么时候踩刹车,什么时候踩油门
- 判断某个人是胖是瘦
许多我们可以根据外表或者习惯能快速给出答案或者下一步动作的事情都是快思考
的表现。
与之相反的就是慢思考
。
顾名思义,慢思考
需要我们保持足够的理性、足够的谨慎、足够的论证来确认最终的答案,比如领导安排你汇报年度工作,你肯定会先回顾整年的工作情况,做了哪些突出的表现,在什么地方还有待提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及明年应该怎么做,然后再整理成 PPT,谨慎的同学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校对,这就是慢思考
的表现。
还有很多慢思考
的例子,比如我现在正在写文章,我会考虑怎么才能把文章写好,如何才能把上下文关联起来,如何才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很多作家头都是秃的,我猜想有这方面的原因。
在多数情况下,人都是懒惰的,思想也是懒惰的。我们更擅长用直觉去思考问题,用自以为是的答案去做回答或者选择。
但是,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可能会让我们陷入陷阱。
在《思考,快与慢》中,丹尼尔认为这种无意识的选择会让我们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对的不一定对,我们认为公平的事情恰恰不公平。
近来,短视频非常火,经常会刷到一些看着非常可怜的人,但是他们真的可怜吗?你看到的也许只是他们想给你看的,不给你看的也许是开车豪车,驾着游艇,带着美女到处 HAPPY。
还有一些网络喷子,不分青红皂白,肆意辱骂别人。之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个白血病女孩在网络上分享自己与病魔斗争的视频,下面一堆喷子说这个女孩骗人,这种辱骂直至女孩去世。
如果你也是这类只看表现的人,是不是会加入他们的队伍?
自从读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在面对问题或者选择的时候,我都会多一份思考,也许结果并没有太多改变,但这也是一种思考、反思的过程。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花了 1 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读完之后,感觉自己从小山村来到了大城市,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开打了自身的思维局限,增加了自身的见识。我看到了和我相似的人,找到了归属感,我也看到了和我思想迥异的人,发生了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新的火花。